30年前,它還是偏隅一方的無名小廠,設備簡單,技術薄弱,產品低端,年銷售不足400萬元。
30年后,它已成長為國家大型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上萬種產品覆蓋八大領域,去年銷售收入達到125億元,躍居行業首位。
時下,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電纜行業尤是如此。多數電纜企業還停滯在中低端產品慘淡經營之時,它的車間卻忙得熱火朝天,有門檻要求的中高端產品供不應求。
它,就是江蘇上上電纜集團(以下簡稱“上上”),一個坐落于江蘇省溧陽市的民營企業,憑借一份執著和實干,堅持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在世界電纜制造領域挺起了中國民族的脊梁。
首戰告捷,科技創新嘗到甜頭
“上世紀80年代,礦用信號電纜是我們的當家產品,光這一類電纜,基本就可以解決當時300多名員工的吃飯問題了。”快30年了,提及當年首次成功開發的新產品,上上董事長、總經理丁山華仍舊難掩內心的激動。因為,那是他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推動。
那是1985年,上上前身“溧陽電線廠”與常州自動化研究所歷經一年半,聯合研制的礦用信號電纜通過國家鑒定,填補了國內空白。此次充分調研市場后開發的新產品相當振奮人心,而更加令人興奮的是,礦用信號電纜如預期的一樣,正對市場“口味”,一下子打開了銷路。相較于常年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大路貨”,礦用信號電纜帶來的附加值大大超出了預期。當年,企業產值、銷售、利稅、全員勞動生產率就增長了30%,利潤更是翻了一番。
“那次首戰告捷,讓我們初次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丁山華回憶道。當然他也敏銳地意識到,“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再投入,堅持科技創新。”于是就在當年,上上果斷加大投入,增添了拉絲機,束線機、擠塑機、開煉機、密煉機等10余臺生產研發設備,產品檔次、生產能力、研發能力跨上一個新臺階,上上從此踏上了從制造走向創造的征程。
礦纜成功開發后,上上對新產品開發工作日益重視。1987年,塑料電力電纜和阻燃橡套電纜成功研制,上上完成了以生產電線為主到以生產電纜為主的重大轉變,并更名為“溧陽電纜廠”。直至1998年,正式更名“江蘇上上電纜集團”為止,產品已從原來單一低檔次橡皮線發展到橡皮、塑料、控制等九大類上千余種規格,產品結構逐步向高層次轉化。這一段時間,寬領域、多規格電纜研發技術的積淀,也為后來開發更多、更新產品奠定了扎實基礎。
致力高端,重大成果不斷
進入新世紀,市場形勢轉變,普通電纜趨于滯銷,緊密圍繞市場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成為新課題。而隨著國家一個個重大工程的接連上馬,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大量興起,開發特種電纜勢在必行。
2001年,上上改制為民營企業。面對新身份、新形勢,“掌門人”丁山華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精、專、特、外”的發展戰略。其中,“特”就是堅持“科技創新”,大力開發特種電纜,力爭“人無我有”、“高端致勝”。 這一戰略思路的指引下, 上上自主研制的一大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種電纜先后走進市場,覆蓋港機、軌道交通、風能、光伏、礦用、核電等眾多領域,成為上上新的利潤增長點。
卷筒電纜——為國爭氣、爭光 在上上電纜南廠區,有一套類似“風車”模型的模擬試驗裝置,一批電纜正隨著“風車”的高速旋轉而反復收放,借以測試電纜長期運行的可靠性。“正在上面進行試驗的卷筒電纜,是我們的爭氣電纜。”上上總工程師李斌十分自豪地介紹,“這種電纜經過近10年持續不斷地改進,目前能承受的轉速已達到每分鐘300轉,不僅全球最快,而且成功運行了2350小時,相當實際使用壽命達到7年,遠遠超過國外同類產品承諾的5年。”
而在2005年,卷筒電纜由于使用環境特殊,壽命非常短,進口的也僅可使用3-6個月,國產則只有幾天。當時,占全球70%份額、世界上最大的港機企業——振華港機經多方打探后找到上上,懇請將卷筒電纜國產化。上上涉足海工類電纜的研發已有多年,足以支撐企業和國外電纜拼一拼,為國家爭口氣,于是上上答應了下來。
通過上千次的試驗、耗費1年半的時間,上上成功研發出12KV、20KV及以下光纖復合卷筒電纜,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上掌握這一產品材料、技術的屈指可數的制造企業之一。卷筒電纜也由此打入港機市場。隨著上上卷筒電纜壽命逐年提升,振華港機索性把龐大的試驗平臺也運到了上上溧陽總部。
目前,上上海工類電纜已實現了系列化,研發的拖令電纜、拖鏈電纜、吊具電纜、耐泥漿電纜等均已投入應用,受到國內外用戶的高度好評。
為加快研發成果的轉化,上上大手筆投入進行多輪技改,引進國際一流生產裝備,如今“三區四基地”的專業化生產格局優勢正日益凸顯,其中,光特種電纜生產基地就達12萬平方米,生產規模、產品檔次國內乃至亞洲第一,逐步實現了產品開發、制造無禁區的神話,“有困難,找上上”在行業內已普遍流傳。
厚積薄發,填補世界空白
在特種電纜研發中,最為閃耀的當屬核電纜。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了摘得核電纜明珠,上上苦苦積累了近20年。
早在上世紀末,上上決定開始進軍被國內視為“燙手山芋”的核電領域,是我國第一批介入核電纜研發的企業。當時,上上的科技實力已十分雄厚,成熟的三大交聯技術,鑄就了華東地區的半壁江山。但該技術并不完全適用于核電纜。在幾乎為零的基礎上,上上科研團隊毅然接受了挑戰。即使在當時缺乏國家資金支持以及后來核電發展前景一度不容樂觀的波動時期,上上核電纜的研發步伐也從未停止。
“起步階段,技術是最大的一個困難。沒有前人指導,只能根據技術規范自行研制,最多加上老外的樣品,但很多還跟國內不一樣,只能簡單的借鑒。”副總工程師梁福才介紹說。于是,技術人員翻閱一本又一本國際文獻,記錄一項又一項技術參數,在理論和實踐中一次又一次反復研究。靠著前期十多年電纜研發技術積淀、頑強的毅力和不懈努力,核電纜的研發相繼有了可喜的成果。
1998年,1E級K3類核電纜成功研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7年,1E級K1核電纜成功研制,填補國內空白。在核電纜領域上,上上逐漸有了話語權。隨著兩代、兩代半核級電纜的問世,上上步步為營,再次啟動了三代核電纜技術研究。
三代安全型AP1000核電站用殼內電纜被稱為“核電纜領域的明珠”,技術難度可想而知。2010年底,國家核電工程公司向國際開展世界第一座三代核電站AP1000電纜研制招標,上上中標殼外電纜,美國一家公司中標殼內電纜。然而3個月后,美國公司在分析了技術難度和風險后,知難而退,選擇放棄。上上再次接受挑戰,迎難而上,承接了殼內、殼外核電纜全部項目研發重任,成為三代核電站的唯一電纜供應商。2013年4月,企業自主研制的三代核電AP1000殼內電纜(壽命由40年提高至60年)成功交付,該技術創造了上上有史以來的科研輝煌,填補了世界核級電纜領域的空白。
目前,國內核電纜市場,上上占到70%以上,在建的、已建的核電站中均有上上產品,并覆蓋各類堆型,成為國內名副其實的核電纜第一供應商。
如今,上上產品不僅暢銷國內,更遠銷至國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二五”期間,上上科研投入不斷加碼。軟實力上,上上推出了“1230”工程,聯合10所國內知名大學與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盟,邀請20名國內線纜技術頂級專家加盟上上,培養一支300人組成的專職研發團隊,人才實力已擴大至原來的6倍。硬實力上,一座新的6000平方米的研發大樓正拔地而起,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屆時,將建成國內一流的電纜產品、材料研發中試平臺,科研水平將再上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8萬平方米的擴能車間也在同步施工,為科研成果更快、更好的轉化打下更堅實基礎。對于上上下一步發展,丁山華堅定地告訴記者:“堅持精、專、特、外,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內涵,研發更多高新尖產品,替代進口,擴大出口,努力推動中國創造走向世界。”
(刊登于2014年9月5日 新華日報 A4版 作者:徐丹)